2025年09月23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對話人:
周珊珊 本報評論員
羅 群 中國文化報品牌創新中心副主任
周珊珊:劇場演出近年來熱度攀升,今年上半年,交出一份演出16.05萬場、觀眾2055.01萬人次、票房收入54.02億元的亮眼答卷。“劇場熱”是文化消費升級的生動注腳,更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長的直接體現。
羅群:劇場類演出的火爆,是多重積極因素共振的結果。高水准演出讓觀眾感到“值回票價”,是夯實市場根基的關鍵。觸手可及的演藝場所,降低了觀演成本。沉浸式演出打破“第四面牆”,帶來新鮮感與社交屬性,增加了劇場的吸引力。音樂劇憑借熱烈氛圍與明星效應“老樹發新芽”,接地氣的單口喜劇深受年輕人追捧,細分領域的突破,擴大了觀眾群體。一定程度上,“進劇場、看演出”已經成為一種有品質的生活方式,人們願意為文化格調付費。
周珊珊:口碑是維系產業生命力的核心,而創新則是口碑的保鮮劑。這不僅關乎單個演出的成敗,更影響著整個演藝產業的健康生態。劇場類演出如何從“爆款”走向“長紅”?
羅群:今天的觀眾,是海量文藝作品滋養下的觀眾,對作品原創性、獨特性、審美性都非常看重。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創作方唯有堅持創新,才能滿足“挑剔的味蕾”。
同時,也需警惕“為創新而創新”的誤區。部分主創將重心放在形式包裝上,噱頭大於內容,這種短視行為不僅會透支自身口碑,更會消耗整個市場的信任。另一方面,當舞台科技成為便捷的“解決方案”,容易導致作品形態、風格趨同。創作者應堅持從內容和表達出發,避免陷入技術驅動下的思維固化。
周珊珊:網絡既助力傳播,又帶來短視頻、短劇等“競品”。找准劇場演出的獨特價值,借力互聯網的賦能作用,這不僅關乎劇場自身發展,更體現著文化產業在多元業態中找准定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智慧。
羅群:實際上,劇場演出與短視頻、微短劇等線上內容的主要受眾並非高度重疊,不同文藝形式也未必相互分流。
劇場演出的獨特優勢,在於稍縱即逝、不可復制、不能倍速的現場感——觀眾與演員身處同一時空,面對面表演形成獨一無二的觀演氛圍,即便“白璧微瑕”也能成為專屬記憶。這種體驗是線上無法復刻的,也是劇場演出立足的根本。
向互聯網借力,關鍵在於推動演藝資源實現優化配置,讓優質內容與知音相遇。社交網絡既是宣發利器,也能倒逼創作者、演出方提升創作演出水平,形成“品質—口碑—收益”的良性循環。在這個過程中,應尊重市場規律,讓行業在創新中拔節生長。
周珊珊:近年來,“演藝+”不斷刷新消費場景。數據顯示,大型演出跨城觀演率連續兩年穩定在60%以上,18—34歲的觀眾佔比超70%。從劇場內的演出消費,到“演藝+文旅”的跨界融合,劇場演出正突破單一文化載體屬性,成為激活區域消費、推動產業協同的重要引擎。
羅群:劇場演出帶動跨城觀演的優勢在於,能讓衍生消費場景與演出內容精准匹配、深度貼合,從而強化文化內涵、提升綜合體驗。國家話劇院原創話劇《蘇堤春曉》上半年在成都上演,四川同步推出一部戲品“三蘇”的主題活動,緊密呼應劇目特點和地域特色,“跨城觀演”優惠模式覆蓋成都、眉山、雅安三市25家旅游景區、文博場館、商業街區等,觀眾憑票根可享多種優惠。資源整合、相互引流,讓觀眾在觀演之余深度感受地域魅力,帶動餐飲、住宿、旅游等產業消費,是文化賦能區域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周珊珊:做好這道人文經濟的課題,“有形之手”如何保駕護航?
羅群:通過資金、人才等政策搭台,培育創作土壤﹔組織惠民演出、發放消費券,培養文化消費的習慣﹔堅決整治“黃牛票”等擾亂市場的行為,守護文化市場的秩序。三者協同,既尊重市場規律,又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才能讓演藝經濟真正成為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推動社會文化繁榮的重要力量。
周珊珊:“文化客廳”一座難求,不只是“戲好看”這麼簡單。從票房數據到幸福指數,背后都是“高質量供給”。劇場裡有百花齊放的演出形式,劇場外還有“演出+文旅”“線下+線上”等多種玩法。戲終人未散,燈亮城更暖,誰先學會用產業思維“架橋”,更好滿足人們審美、娛樂、休閑、情感等需求,誰就能更有效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向賦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3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