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025年08月29日08: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22
“共產黨人以其堅強的領導,已經創造出一種崇高而偉大的人類文明。”
——海倫·福斯特·斯諾
在埃德加·斯諾寫作《西行漫記》時,身邊有一位非常得力的助手,也是他美麗的妻子——海倫·福斯特·斯諾。1937年5月,海倫·福斯特隻身奔赴延安,完成了斯諾未完成的採訪,親眼目睹了紅軍改編場景,見証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歷史性時刻。
海倫·福斯特與埃德加·斯諾合影
一封特殊的“介紹信”
埃德加·斯諾第一個沖破國民黨的封鎖線,進入外界陌生的陝北蘇區。1936年9月,海倫·福斯特試圖前往陝北與斯諾會合,共同完成採訪,然而未能成功。內憂外患的緊張局勢最終釀成張學良、楊虎城部隊的兵變。西安事變后,海倫·福斯特被困在城內,受到國民黨軍警的嚴密監視。直到1937年4月,她才得以躲過盯梢,趁著夜色的掩護,冒著生命危險跳窗逃脫,坐上了一輛開往紅色中國的汽車。4月30日,海倫到達設在淳化縣城的紅軍前敵總指揮部,見到了第一顆“紅星”——彭德懷。她激動極了,立刻寫信告訴斯諾:“紅軍真不可思議,他們年輕得令人不能相信。”
海倫很快被轉送到延安,在那裡她見到了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初次見面時,她從隨身的包裡鄭重地拿出斯諾為毛澤東拍攝的頭戴紅星八角帽的照片。她說:“我早就從照片上認識您了。您的這張照片就是我來見您的介紹信。”毛澤東接過照片,仔細端詳后說:“我從來沒想到,我這樣一個不修邊幅的人,照出的照片會有這麼好看,感謝斯諾同志。”
“不能輕估的延安精神”
1937年5月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安行營考察團(簡稱“中央考察團”)涂思宗等一行考察延安,海倫用手中的相機捕捉到了國共兩黨6人在延安合影的重要歷史瞬間。照片中,“中央考察團”團長涂思宗立於中間,正在發表講話,左邊手臂上懸挂著手杖,另一隻手拿著時髦的、象征上流社會身份的巴拿馬禮帽,衣服筆挺,褲腿筆直﹔同行的蕭致平和邵華穿著統一的制服和皮鞋,同樣手拿禮帽。相形之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和葉劍英的穿著則甚為朴素:毛澤東和葉劍英穿著布鞋,朱德像普通戰士一樣打著綁腿,制服樣式也不統一,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延安的艱苦條件。考察結束后,涂思宗在給國民政府的報告中寫道:“延安幾乎沒有一樣東西算得上是正規的,不過它呈現的精神狀態卻不能輕估。”
海倫·福斯特拍攝的毛澤東等與國民政府“中央考察團”成員合影。左起:葉劍英、邵華、朱德、涂思宗、毛澤東、蕭致平。(原件藏於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
盧溝橋事變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促成下,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筑牢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海倫親眼目睹了紅軍改編的現場。她注意到,哪怕年紀最小的“紅小鬼”,也認識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心甘情願地接受改編。
對海倫·福斯特來說,“這是一次發現新事物的旅程——發現了一種新思想,一種新人物,正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持恆的文明的中心所在,開辟著新天地”。回到北平后,她將自己在蘇區訪問期間採訪到的60多位人物傳記,整理翻譯成中文,交由上海譯社出版。這些人物不僅包括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張聞天等中共領導人,賀龍、羅炳輝、蕭克、王震等紅軍將領,還包括蔡暢、賀子珍、康克清、丁玲等女性革命家和革命作家。經由海倫·福斯特的文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軍隊的實況,更為廣泛地被各界所知曉,產生了強大的感召力。
1937年8月13日海倫·福斯特採訪毛澤東的記錄稿(原件藏於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
架橋精神
1937年11月,海倫·福斯特親眼目睹八一三事變后的上海滿目瘡痍,無辜百姓流離失所,經濟遭受重創。她想設法做點事情,幫助中國人民在未被日本人侵佔的地區發展經濟,以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1938年,斯諾夫婦與新西蘭人路易·艾黎發起成立“中國工業合作社委員會”。他們的好友波莉·巴伯也在美國積極奔走,宣傳“工合”,宋慶齡得知后,特意將自己的旗袍贈送給波莉,囑咐她:“在為中國募捐的時候,希望你穿著中國的衣服。”后來,斯諾夫婦到達菲律賓為“工合”籌款,波莉又將這件被賦予重要意義的旗袍轉送給了海倫。
1949年10月1日,遠在大洋彼岸的海倫·福斯特特意穿上旗袍,守著一台老舊的收音機,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從電波裡傳來,她萬分激動、泣不成聲。
1949年10月1日,海倫·福斯特身穿旗袍在美國紐約的住所
晚年的海倫·福斯特,獨居在美國紐約郊區一間逼仄的農舍裡。她始終堅持獨立作家的身份,寧願維持清苦的生活。1972年,為重返中國,她賣掉了一幅挂毯,才勉強籌到路費。她耗費大量心血撰寫的17部書稿,大部分都與中國有關。令人遺憾的是,受政治因素影響,除《紅塵》(《西行訪問記》英文版)外,其他書稿都未能發表。但海倫對此絲毫不在意,她說:“我寫作不是為了出版商,而是為中美兩國的年輕人”“我把我的思想稱作架橋。我的著作和思想架設了一座通往未來的橋”。
除了寫作,海倫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致力於中國工合運動,抗戰時期她與斯諾、路易·艾黎在中國西北創辦的培黎學校,至今仍在辦學。2022年1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給美國海倫·福斯特·斯諾基金會主席亞當·福斯特的復信中指出:斯諾夫婦積極推動了中國工合運動,為創建山丹培黎學校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銘記包括斯諾夫婦在內的國際友人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的貢獻,以及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真摯情誼。
(本文作者:李薇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