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9日09: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序】
【解說詞】
法者,治之端也。
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一個現代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向法治化。
翻開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厚重歷史,既有強漢盛唐的雄風、大國盛世的榮耀,也有外敵鐵蹄下的山河破碎、軍閥割據中的民不聊生。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震撼世界的姿態大踏步行進民族復興的步伐。時至今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我們比近代以來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奮斗目標。
【字幕】2014年10月23日 北京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路該怎麼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
【解說詞】
這三個深刻、凝重的發問,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必須作出正確解答的重大考題。
【字幕】2014年10月23日 北京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
【解說詞】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這三道重大考題給出了堅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時代大潮中,法治中國的宏偉藍圖已經磅礡展開﹔神州大地上,全面依法治國的嶄新畫卷正在激情繪就。
《法治中國》第一集
奉法者強
【解說詞】
龍年的深秋,古城正定處處洋溢著喜慶熱烈的氣氛。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消息傳來,正定人民和全國人民一同歡欣鼓舞,心潮澎湃。
11月15日上午,大家懷著激動的心情,守候在電視機前,期待著第一時間聽到闊別已久的老書記那熟悉的聲音。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解說詞】
黨的領袖對人民作出了庄嚴承諾,人民對黨中央寄予無限希望。
大國治理,機杼萬端。無論是帶領一個縣、謀劃一個省,還是治理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國理政的深邃思考和不懈奮斗中,“法治”始終是令人矚目的關鍵詞。
正定百姓記得,習近平總書記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主政正定的時候,就開始重視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他曾提出,從全國來看,農村法制建設特別要針對封建宗族勢力、黑惡勢力加以防范,露頭就打。
在一份公開的習近平擔任正定縣委書記時制定的文件中,法制教育就已經被寫入其中。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搞好綜合治理。家庭、學校和社會密切配合,在全縣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宣傳教育網。”
“增強人民的法制和道德觀念,人人爭做遵紀守法的模范。”
在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時,習近平經常深入到基層,聽取群眾呼聲。讓當地干部群眾至今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經常是帶著律師“下訪”,現場化解矛盾、解決難題,體現了他對運用法治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視。
到福州工作后,習近平同樣十分重視法治。福州晚報當年的一篇文章,記錄了他對福州城市管理工作的一次調研。他明確提出,“城市管理要更加規范化法制化。”“逐步把城管工作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不斷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2007年8月,《之江新語》一書出版,收錄了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的部分文章。其中有相當篇幅對法治作了深刻論述。
【解說詞】
文章深刻指出——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和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不斷提高,對進一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牢固樹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法治理念。”
“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
“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隻有以道德為支撐,才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成為維系良治的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