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大光
韓國成均館大學
布裡斯托大學
帝國戰爭博物館北方分館
主講人:鄔大光 地點:英國卡迪夫大學
我沒學過建筑,對建筑也從沒有過太大的興趣,甚至可以說是一竅不通。近些年來,雖然走訪了國內外許多大學,包括一些世界著名大學,卻從來沒有想過把大學與建筑聯系在一起。2008年5月,我有幸與我校建筑學院的幾位老師一同赴英國參加“城市規劃國際研討會”,這是廈門大學和卡迪夫大學為紀念廈門與卡迪夫兩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25周年而舉行的一次國際研討會。兩天會議之后,順便走訪了英國的幾個城市和大學。建筑學院的老師喜歡欣賞建筑,我願意了解大學﹔我陪他們看建筑,他們伴我看大學﹔我給他們詮釋大學之道,他們給我講解建筑之美﹔我的鏡頭對准校園風光,他們的鏡頭聚焦樓宇亭榭。不停地觀看,不斷地交流,就在這種有意與無意之間,我突然發現,大學與建筑之間不僅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而且有著共通的話語體系。
扭曲的建筑與大學的扭曲
此次訪英看建筑和走訪大學,最令我難忘的建筑是位於曼徹斯特市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北方分館(The Imperial War Museum North),這是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設計的一個博物館。設計者是英國的丹尼爾·李伯斯金教授,他以設計戰爭博物館在世界聞名,人們把他設計的戰爭博物館看成是世界建筑中的另類。
“戰爭改變人類”(War Shapes Lives),是這個戰爭博物館的宣傳詞。當你一走近這個戰爭博物館,即使你不懂建筑設計,但設計者用建筑所營造的空間氣氛,也能夠使你在心靈上獲得戰爭的體驗。博物館的外部顏色為黑色,第一眼看上去,在色調上就給人一種淒涼沉重的感覺。博物館內有一部觀光電梯,電梯一啟動,就開始顫動起來。開始時,我們還以為是電梯壞了,不由得緊張起來。過了一會兒才恍然大悟,這是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它是讓參觀者在毫無心理准備的情況下,一走進這個博物館,就能夠體驗到戰爭帶來的恐懼。
每一位走出戰爭博物館的參觀者,心情都格外沉重,似乎自己的心靈經受了一次戰爭的洗禮。出來之后,我們環繞著整個博物館走了一圈,最后默默地站在這個“異類的建筑物”前。仔細地看著這個扭曲的建筑,我開始揣摩設計者所要表達的設計理念以及與大學的聯系。大學的使命不也是改變人類的命運嗎?難道歷史和今天的大學不存在扭曲的行為嗎?建筑師用最直觀的方式:色彩、線條和空間結構向人們展示了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的扭曲,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
在今天的中外大學中,沒有任何一所大學願意承認自己是扭曲的。可在許多人看來,今天的中外大學已經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扭曲行為。前哈佛大學校長德裡克·博克面對不斷攀升的大學學費,就曾發出了“大學何價”的詰問。而面對美國研究型大學“不出版就死亡的潛規則”,他又發出了“大學教了沒”的感傷。在我國,大學的行政化和官僚化,導致學術權力的不斷弱化﹔教學與科研關系的扭曲,導致教授不願意給本科生上課和教學地位低下﹔教師考核的“工分制”和所謂的“績效制”,導致教學和科研的浮躁﹔無序的大學排名和競爭,導致大學的相互攀比﹔雷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趨同的專業與課程設置,導致大學的千校一面﹔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導致創新和拔尖人才的缺失,等等。這難道不是大學的扭曲嗎?面對這些,我們當中又有多少人會感覺到大學扭曲的存在和危害,進而直面現實,對大學的扭曲提出“警示”?
說今天的大學尤其是我國的大學有些扭曲,似乎是一個有些言重的話題﹔把這座戰爭博物館與大學的扭曲聯系起來,也有些牽強。但毫無疑問,今天每一個在大學裡工作和學習的人,都會不同程度地感覺到我國今天的大學缺少了什麼,卻很少有